信陽種茶歷史悠久,始于東周,名于唐,興于宋,盛于清,距今已有兩千多年。唐代的陸羽、李肇分別在《茶經》和《國史補》中把義陽(今信陽)茶列為國之名茶。千百年來,信陽人以茶為媒,在生產與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陽茶文化。
從古至今——信陽毛尖的歷史
信陽栽種茶樹有千年以上的歷史,從唐代“茶圣”陸羽撰寫的《茶經》里,信陽茶已作為貢品上貢朝廷。宋代是信陽茶的鼎盛時期。大文豪蘇東坡曾于此品茗論茶,給信陽茶以高度評價:“淮南茶,信陽第一。”
明代,信陽茶曾以“小把茶”、“本山茶”為名。明朝初年,茶農曾在信陽市李家寨東南三條溝內種茶(后人稱這三條溝為大茶溝、中茶溝、小茶溝),隨后又向甘家沖、車云山等地發展,使茶葉生產初具規模。
現在李家寨三條溝內尚存有明末九十株茶樹,黑龍潭山頂上也有十余株老茶樹,據說是宋代遺留下來的,算是信陽現存最早的茶樹。清朝中期,信陽制茶技術進一步得到發展,日漸成熟,茶葉質量逐漸提高。
民國時期,茶葉生產又得到大力發展。信陽茶區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,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“八大茶社”。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,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,命名為“信陽毛尖”。
1915年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,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、香氣清高、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,被授予金獎。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。1958年,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。
未來發展:特色+大眾化相結合
“信陽茶的發展總體上是比較健康的,特別是從1992年開始舉辦茶文化節,進一步加強了我們信陽茶產業的宣傳,促進了信陽茶的消費,又帶動了生產。”
信陽毛尖未來的發展應該注意產品的結構調整。“前些年,部分消費者過于注重茶葉的外形,過度追求條形小和細,茶湯渾,大家常說的‘小渾淡’,這不利于信陽毛尖的發展,應該引導大眾更加關注茶的內質。”茶葉作為一種飲品,首先是要好喝。
信陽毛尖的生產可以考慮個性化、特色化的產品。“小眾化的產品要與適應大眾化消費的產品相結合,要能滿足一部分個性化的要求,比如高端產品,講究山頭的,講究產地的,講究季節的。但是更要注重的,是適應大眾消費的產品,茶葉的口感要做好。”
“還可以把加工技術的創新和產品的創新結合起來,開發茶葉新產品。”郭桂義說:“比如現在把烏龍茶的加工技術融入到綠茶生產中,還可以生產黑茶,白茶等多樣化的產品。這樣一來充分發揮了茶葉原料的經濟價值,二來滿足了廣大消費者個性化的需要。”
信陽毛尖沖泡用水及水溫要求
一方水土,一方茶味,良好的味感是構成茶葉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不同水質、不同水溫對茶湯的滋味都有影響。
泡茶用水,首先要用軟水,弱酸性水,沖泡信陽毛尖最好的就是信陽本地水。
對于北方消費者來說,建議使用純凈水泡茶。郭桂義強調,純凈水不同于礦泉水,因為礦泉水中有一部分礦物質離子會跟茶湯內的物質發生反應。
“泡茶水溫也很有講究,最好用80℃~85℃水沖泡,現泡現飲。水溫過高或過低都不行,水溫過高,茶多酚類物質就會被破壞,茶湯變黃,其中的芳香物質也會揮發散失。水溫過低,會導致茶葉沖泡不開,茶葉的香型物質不易浸出,香氣不夠濃厚、持久。但是如果想要短時間內茶湯分離,最好用沸水沖泡,這樣茶葉的芳香才能更好的發揮出來。”
版權及免責聲明: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茶葉功效與作用表述僅供茶友參考,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。喝茶不能直接替代藥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請遵醫囑謹慎食用。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或有疑問或不應無償使用,請及時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!感謝原作者提供素材!